碳捕捉專利 台灣有待加強
全球近年積極邁向 2050 淨零排放目標,除綠電外,包含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 (CCUS) 等皆被視是邁向淨零排放的最後一哩路,經濟部智慧局指出,全球CCUS專利技術申請已逾一點二萬案,其中,以中國大陸、歐洲、美國專利申請數量較多。
智慧局統計,目前全球有關 CCUS 的專利技術共計約 12610 案 (專利家族),其中,碳捕捉技術約 7406 案、占比 58.73%,碳再利用技術約 4399 案、占比 34.88%,碳封存技術則有約 805 案、占比 6.38%,且隨著全球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視,CCUS 相關申請案件數近年也持續增長。
智慧局指出,經探討全球布局後發現,市場大小及對於相關議題重視程度將影響申請人的布局規模,其中以中國、歐洲、美國數量較多,且多為在地申請。
進一步分析碳捕捉技術中,智慧局說,以將排放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溶於吸收劑進行捕捉的吸收技術相關案件最多,技術也最成熟,占比約 39.1%,其次則是在排放氣體中,將二氧化碳附著在吸附劑上進行捕捉的吸附技術占 26.7%,再者是透過排放氣體通過有機或無機材質的薄膜,使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分離之薄膜分離的技術占 12.5%。
智慧局也分析了台灣在碳捕捉、碳再利用以及碳封存三個領域的布局現況。
首先,在碳捕捉領域,台灣相關專利申請量較少,但仍有企業或學研機構經由自身製程,進行相關研發與專利布局;例如工研院與台泥共同合作,利用鈣迴路方式進行二氧化碳捕捉,藉以減少水泥製程能耗以及額外產生的二氧化碳。
碳再利用技術應用則相當廣泛,智慧局分析,舉凡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甲醇、甲烷等化學品,甚至可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新穎碳材,如石墨烯、碳管、碳纖維等,由於該類技術可提升石化產業競爭優勢,我國中油、台塑 (1301-TW) 等大企業均往此方向發展,中鋼 (2002-TW) 也發揮在地優勢進行鋼化聯產,將碳捕捉及再利用 (CCU) 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至於碳封存技術上,智慧局說,由於我國非主要天然氣或石油生產國,且將二氧化碳注入地層中,除受限法規制度外,也需取得附近居民的認同,實行難度上較高。